找到相关内容4858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楞严经》研究

    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,同时也推荐了慧能南宗石头禅法,因为石头禅居于中道,既有慧能的特点,又调和了诸家,对于禅修来说有指导性的意义。这一章我们来学习佛门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《楞严经》,因为这部经典既是禅宗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091575.html
  • 寒山·寒山寺·寒山文化初探

    然而寒山诗中涉猎广博,经史子集中的典故随手可得。在白话诗中显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。   其特色在清雍正帝亲为《寒山子诗集》作序中道得也很分明:   寒山诗三百余首,拾得诗五十余首,唐闾邱太守写自...

    林锡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591638.html
  • 道德系统中的德性

    内在意愿)的品格,而且表现出自然的向度。只有当行为不仅自觉自愿,而且同时又出乎自然,才能使行为摆脱人为的强制而真正取得自律的形式。《中庸》已注意到了这一点:“诚者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”...层面的教化与理论层面的教化、经验领域的示范和模仿与理性之维的辨析和反思等方面的统一。德性由自发到自觉、又进而走向自然之境(不勉而为、从容中道)的过程,同时交织着天(天性)与人(德性)的彼此互动。 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3791874.html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说要第一讲

    ”的题解:   “中庸”的“中”,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;“庸”是常的意思,因而“中庸”即永恒恪守中道之意。朱熹认为它是孔子孙子子思所作。篇首围绕“天命”、 “性”、“道”、“教”、“慎独”、“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392108.html
  • 台湾宗教调查

    %。   复以职务观察,各宗教团体中主持人员约占神职人员总数之18.42%,行政人员占54. 46%,传教人员则占27.12%。其中道、佛两教行政人员均约占其神佛职人员之二成四,基督教占13.62%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31692246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四)

    菩萨先愿欲以佛道入涅盘,无般若、方便故,堕声闻、辟支佛地,如无翅之鸟。今阿罗汉,欲以声闻法入涅盘,或於中道,以有漏禅,生增上慢(28),如无翅鸟,不得随愿,便当堕落。若能随佛所说,与禅定、智慧和合行者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5.html
  • 不空三藏是长安佛教和五台山佛教的一位重要高僧

    佛、生身成佛。   三密加持修行是即身成佛的方法、途径,若能通达菩提心,即可速证大觉位。这是因为,显教是渐识菩提心,有时还会滞于有、空、中道,而密教则不然,它是直观菩提心,深入法相,于法无二无别,遂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493391.html
  • 唐代南海交通与佛教交流

     贞元中,宰相贾耽“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,从边州入四夷,通译于鸿胪者,莫不毕记。”其中“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”有七条:一为营州入安东道,二为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,三为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,四为中...

    李庆新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793668.html
  •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

     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   麻天祥   缘生,佛教哲学的基点。它突出世间万物,包括宇宙的本身皆因缘和合而生,缘聚则起,缘散则灭,故无永恒不变的自性,而谓之空。经云:诸法因缘生,我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其意即此。因缘生法而谓之空,空非不存,只是假名,也可以说是超越有无二元对立的中道。空则非空,即色即空,非有非空,非非有也非非空,佛家就是如此谈空的。佛法东渐,历经半个世纪的传承,...

    麻天祥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993674.html
  • 从《楞伽经》看佛教的语言文字观

    ,但要证得第一义,则必须脱离语言这种妄想。   第一义即第一义谛,也可以叫做真谛、胜义谛,是相对于世俗谛而言的。第一义谛还有许多异名,如涅槃、真如、实相、中道、法界等。其中,人们最熟悉的是涅槃。可是...

    李恕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593692.html